专访范周 | 为什么一堂跨年公开课可以吸引七千多万关注量?
今日看点
跨年夜已过去一周,但那堂“新中国文化70年”跨年直播公开课仍然让人记忆犹新。公开课一经上线,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截至1月7日 20:30,全网累计有7847.6万人次关注和参与此次跨年公开课。1月6日,范周教授接受新华社半月谈等媒体的专访,就举办此次跨年公开课的意义等相关问题答记者问,现将采访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新中国文化70年”跨年直播公开课现场视频
问
记者:2019年12月31日在中国传媒大学SONY4K演播厅举办的“新中国文化70年”跨年公开课播出后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截至1月5日,视频观看量就已达到3158万人。这样一场知识性很浓,思想上充满正能量且主题专业性极强的公开课为什么会获得如此多的关注?
范周教授:截至1月6日,全网累计有7794万人次关注和参与此次跨年公开课。这堂公开课之所以广受关注,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首先,得益于线上文化消费群体的消费热情。“新中国文化70年”跨年公开课最先是通过各大直播平台播出的,3000多万的观看量显示出年轻观众文化消费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从“新中国文化70年”跨年公开课的观众分流情况可以看出,在传统主流文化消费方式依然活跃的同时,通过新媒体进行文化消费也已经成为许多受众的关注途径。
此外,分析电视剧观看群体的消费行为也可以看出确定好目标受众的重要性。现如今,通过电视观看节目的大多数是80年代前出生的人,而年轻的一代更多是在线观看。网络的主要受众是青年人,这类群体的线上文化消费需求极为旺盛。比如,在12月31日哔哩哔哩网站举办的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年晚会,截至1月3日,在其自有平台播放量超过4400万,五万人打出9.9的高分,完整视频弹幕数130万条。
其次,得益于大众对于知识性内容的高关注度。回溯跨年晚会的发展历程,从媒体举办的跨年公开晚会,到各大卫视举办的歌舞类跨年晚会,再到从2016年起开始兴起的跨年演讲,消费者对文化的需求与渴望越来越强烈,消费者更愿意通过更有仪式感的方式聚集在一起,通过更具文化意义的方式共同跨年,知识的回归让跨年在热闹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从今年各种跨年公开课的主题来看,行业形势及商业分析等主题仍占主流。而“新中国文化70年”跨年公开课则另辟蹊径,选择了更加严肃,主观内容更少且与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历程紧密相关的主题。课程中不仅囊括70年来的文化历史事件,还包括了政策法规的演变等“硬核”的内容,但是观众的反响告诉我们,消费者对于这类严肃的话题也有强烈的需求。从现场来看,有许多观众是从全国各地特意赶来参加此次公开课,而且现场观众的年龄结构也更加多元化,这一现象也在提醒我们,对于文化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与消费认知的分析是值得文化产业从业者深思的问题。
再次,得益于表现形式的创新。此次公开课是由七位不同研究领域的老师共同讲授,使得专业的内容以更加专业性的视角向观众传达,这种形式的采用进一步加深节目的厚重感。同时,合唱歌曲、诗歌朗诵以及现场提问等互动形式的加入,也使得4个半小时的课程并没有让大家感到枯燥乏味。
此次公开课不仅是一场跨年活动,更是一种新型课堂的尝试。数十名师生通过近半年的资料收集整理与活动筹备,对我国文化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也为今后文化产业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得益于群策群力的合作模式。从筹备到组织,再到播出与制作,课程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公益性的特质也让此次跨年公开课有了区别于其他公开课不一样的亮点。2018年12月举办的“见证:文化四十年”公开课被全国70余所高校用作教学资料,但也出现了一些机构将公开课内容用作商业性活动的现象,因此今年公开课筹备组也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知识产权的维护,严厉打击将公开课非法用于商业的行为。
此外,基于教学机构的身份,我们也致力于从更加专业且全面的视角来探讨文化问题,从改革开放40年到新中国成立70年,再到明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文化建设等主题的选择,也表达出对文化自信的坚守与传播。
问
记者:此次跨年直播公开课在短时间内引发了网络关注,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后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范周教授:首先,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时空的限制,使内容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网络学习常态化的特点也逐渐明显。其次,对于网络直播公开课的尝试也将带动对于教学形式及内容创新问题的思考,即“直播的教学使用是否还有更多领域可以应用”。最后,跨年公开课的形式也引发文化企业的思考。由此可见,跨年公开课在传播知识,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所引发各界的思考、带来的社会效应不可忽视。
问
记者:城市经济发达程度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我国的乡村区域占比极大,跨年公开课的举办对于乡村文化振兴有什么作用?
范周教授:目前,我国脱贫攻战已经进入全力冲刺阶段,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还剩下5%左右的贫困人口没有脱贫,10%左右的贫困县没有摘帽,还有近1000万人的最后脱贫群体。这些未脱贫地区文化消费的能力有待提升,但从广大的已脱贫地区来看,大部分地区已有很强的文化消费能力与意识。从此次跨年公开课来看,四小时的内容包含多个艺术门类,涵盖着广泛的文化消费层面。从老年人到中年人,从城镇居民到乡村居民都能从公开课中找到兴趣点,也在一定意义上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与文化消费的转型升级。
虽然不同消费地区、不同乡村的消费层次是有区别的,但在互联网传播的作用下文化消费的差距也在逐渐缩短。此前我们在对河北省新东古县村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村民日常娱乐途径也在向手机等移动媒介转移,最喜爱使用的软件是“快手”,这与以往短视频主要用户在城市的印象不太一样,乡村与城市对于互联网使用频率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因而跨年公开课通过网络进行直播呼应消费者文化消费习惯的同时为乡村观众普及知识,提升思想。
互联网不仅是乡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还是提升村民文化消费水平的重要手段。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带来了物质与思想的双重“脱贫”,网络公开课在传播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起到引领未完全脱贫的乡村借助互联网手段开展工作的辅助作用。我们也希望网络公开课的进一步完善能在培育市场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根据范周教授现场采访录音整理而成)
END
责 编 | 万晨阳 张园园
美 编 | 李 渊
推荐阅读